为鼓励儿童及青少年积极利用图书馆拓展阅读领域,深化阅读层次,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启迪心灵,丰富人生。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阅读——我的旅游小伙伴”为主题,举办2025年“4·23世界读书日”读书创作比赛。
自比赛启动以来,汕头市潮南区图书馆亦积极响应号召,面向全区中小学生,以高中组、初中组和高小组为组别征集作品,经组委会评审,我区共有26名参赛者在“2025年4·23世界读书日读书创作比赛(汕头赛区)”中喜获佳绩。
下面将展出本次比赛高中组二等奖获奖作品
《呼兰烟雨隐悲欢, 尘世浮光酿韵章》
汕头市六都中学
高一(4)班
陈婉怡
指导老师:周静华
《呼兰烟雨隐悲欢, 尘世浮光酿韵章》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 ——茅盾 翻开绵长的书卷,走进萧红笔下寒冷北国东北平原的呼兰河畔,它是岁月遗落的斑驳画卷,陈旧的色调里氤氲着浓郁的烟火气息,等待着我们感受,却又透着几分清冷与孤寂,等待着我们探寻。它古老又独特,砖瓦间弥漫着陈旧的气息,却又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 呼兰河,古老而深邃的守望者,封建礼教编织成无形之锁链,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与灵魂,让这座城在古朴中透着些许愚昧与麻木。但呼兰河的人们也有着最原始的淳朴,邻里街坊渗着温情脉脉。贪图小便宜而购买掉入大泥坑或是生了病的瘟猪肉;为助马脱离困大泥坑,人们齐心协力;跳大神治病、放河灯拖鬼魂、野台子戏求雨等民俗活动,是他们生活里一抹亮色,也是他们精神寄托所在。萧红笔下这些复杂矛盾的情感,神秘又喧闹的场景,让我们品味到了呼兰河独特的风情韵味和人性。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或许呼兰河畔之下,月俯琼楼,回忆嶙舟,无知,愚昧,封建,热烈,他们在那片土地上演绎着复杂多面的人生,让人既觉可悲可叹,又感慨万千。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呼兰河是爱传递的见证者,纵使大雨滂沱,祖父就是那掌舵人,与之相较,祖母则如一抹轻淡的影子,偶尔闪过。小城如这渡船,承载着爱的航程,也承载着怀念的重量。在那园子中,祖父辛勤耕作,懵懂的她误把韭菜当做草锄了,祖父只是宠溺的笑,耐心为她讲解分辨,她悄悄将玫瑰花插满祖父的帽子,待祖父发觉时,二人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在园子里悠悠回荡,成了最美妙的声响。学诗之时,她大声喊叫却念错诗,祖父只是心疼与包容,让平凡的日子都染上了诗情色彩。 世间万物更迭交替,兴衰变化,生活悄然延续着,如淡淡的笔墨,可这份浓浓的爱,却为它添砖加瓦。 然而这本书并非只是对人情、乡情的记录。字里行间,隐隐藏匿着一种悲凉,那是呼兰河人麻木生活的无奈,封建礼教对人的压抑,呼兰河又是揭示者。如小团圆媳妇本是一朵带着活力与热情的生命之花,为了符合“规矩”下的团圆媳妇,他们却请跳大绳给她祛病,用瘟猪给她做药,用烙铁烫她的脚心……呼兰河人的陈规陋习如寒霜,众人的冷漠似冷风,无情地侵蚀着她,终让这朵生命之花凋零消逝。 读罢,悲凉之感萦绕心头,时代的阴霾,人性愚昧的疮疤,我想,这是一道道封建的枷锁。 不读萧红,不会深刻理解文字的简单之美。她说,无论怎样的一生,生命的长河从未止息。合上《呼兰河传》,犹如用指尖细细摩挲岁月的纹理,万籁哀寂,风悄悄点燃惆怅,眼下不由流下了悲伤,呼兰河畔,酿了酒的辛辣,人性的复杂,园子爱意的暖惬,岁月的悲欢。 呼兰烟月已随书页翻过,可那隐于其中的悲欢却萦绕心头,尘世浮光皆化作书中之韵章。不妨翻开《呼兰河传》,去赴这场呼兰河的时光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