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潮南区属原潮阳市,潮阳市前身为潮阳县,属潮汕地区,现属汕头市。潮南区的境域面积和人口数俱占近半个原潮阳市。故要了解潮南的历史,须先了解原潮阳市、汕头市、乃至整个潮汕地区的历史。
一、潮汕历史沿革
远古时,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扬州之域”,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百越的一支。
政权建制沿革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百越,置象、桂林、南海3郡,潮汕地区时属秦朝南海郡,但尚未有政权建制。汉初,秦将赵佗自立为南越王,设揭阳县,始有政权建制。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定南越后,汉朝仍设揭阳县(王莽时改称“南海亭”),属南海郡,潮汕地区开始有直属中原王朝的政权建制。南海郡揭阳县疆域,包括现在的潮汕地区、梅州地区及闽南一部分。建安时南海郡属荆州,三国后期属广州。
随着秦汉时代中原人口的南迁和西晋永嘉之乱后大批中原人民的迁入,潮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公元413年(晋安帝义熙九年)晋王朝于此设立了地区性的政权组织─义安郡,统辖海阳、海宁、潮阳(三县约相当于今潮汕地区)、昭义(今大埔)、绥安(今福建省漳浦地区)5县。
潮州名称由来 隋朝开皇十一年(591)改义安郡为潮州(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水往复,故称)。唐垂拱二年(686),割潮、泉各半,设立漳州,自此,潮州不再辖有闽南之地。唐代的潮州也只有海阳、潮阳、程乡(今梅县)3县。
宋代的潮阳,统辖海阳、潮阳2县,至宣和三年(1121),增设揭阳县,史称“三阳”。
元代,改称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之后至清代,称为潮州府。明初,潮州府只有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县。这时之潮汕地区,已成为人烟稠密的地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相当发达,开始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再加上军事上的需要,先后增设了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安(万历十年改称普宁)、平远、镇平(今蕉岭)等县级建制。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割程乡、镇平、平远3县设嘉应直隶州。乾隆三年(1738),设丰顺县。潮州府共辖9县:海阳、潮阳、揭阳、普宁、惠来、澄海、饶平、丰顺、大埔。
潮汕名称由来 清咸丰八年(1858),清廷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大炮威吓下,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潮州被列为通商口岸之一,后经多方交涉,咸丰十一年(1861)正式开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浦司管辖。近代以来,随着汕头逐渐演变为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潮汕并称,“潮汕地区”的名称由此而来。
汕头名称由来 汕头原是揭阳(后属澄海)海边的一个渔村。元代,在现在的光华埠一带已形成较大渔村,称为“厦岭”。至明嘉靖九年(1530),现在的外马路老妈宫一带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称作“沙汕”。万历三年(1575),沙脊积聚成片,称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在现在外马路人民银行汕头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烟墩,称作“沙汕头”。以后,清廷在这里设站收盐税,简称“汕头”。至嘉庆十四年(1809),因商船停泊越来越多,称作“沙汕头港”。至开埠前,已建立了“漳潮会馆”,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具备商埠雏型。汕头开埠后,鸦片和外国商品源源输入,而大批“猪仔”(契约华工)被源源输送到各殖民地国家充当苦力。英、德、法、挪威、美、日等国先后在汕头设立领事馆,进行经济、文化、军事侵略。至民国14年(1925),汕头港出入船只超过2500艘,总约300万吨。如以来往船只、吨数与当时其他港口相比,全国通商港之繁荣等级,汕头居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之后,排第七位。
民国时期,潮汕先后成立军政府和专员公署。民国3年(1914)改海阳县为潮安县,翌年,从饶平分出南澳县,民国10年(1921)后,潮汕地区共有10县1市。
民国10年(1921)汕头设立市政厅,与澄海县分治。民国18年改称汕头市政府。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
汕头“岛”别称由来 汕头得名于海滨泥沙积聚而成的沙脊。由于韩江泥沙在海滨地带的不断冲积,并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在今汕头老市区一带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这种沙堤就叫做“汕”,开端处则叫“汕头”。汕头又有岛的别称。是一种体小而圆、带有斑点的鱼类,属鲨鱼的一种,称作鲨。汕头市区因位于济河一侧,三面环水,历史上曾是半岛,过去海湾盛产鲨,故称“岛”。
新中国成立后,潮汕地区建立潮汕专区。1953年与惠阳、兴梅合并为粤东行署。1956年与兴梅合称汕头专区。1958年割海陆丰入汕头专区。1965年与兴梅分专区,并设揭西县。至1983年海陆丰割归惠阳,汕头地区与汕头市机构合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共辖8县(澄海、饶平、南澳、潮阳、普宁、惠来、揭阳、揭西)1市(原潮安县与潮州合并,改称潮州市)和6个市辖区(安平、同平、公园、金砂、达濠、郊区)及经济特区,全市共153个建制镇、23个乡、31个街道办事处和3425个村民委员会,人口950多万。1989年1月1日起,潮州市从汕头市分出,直辖于省。
1991年12月7日,饶平县划归潮州市管辖;撤销揭阳县,设立揭阳市(地级),揭西、普宁、惠来划归揭阳市管辖。汕头辖潮阳、澄海、南澳3县和市域4区,总面积2064.4平方公里。
1993年4月9日,撤销潮阳县,以原行政区域设立潮阳市,由省直辖,汕头市代管。1994年,澄海撤县设市,由汕头代管。2003年1月29日撤销潮阳市、澄海市,归并汕头市,汕头行政区域重新调整,辖6区(龙湖、金平、濠江、潮阳、潮南、澄海)1县(南澳)。6个区总面积1950平方公里,人口454万。
二、潮阳县(市)建置沿革
原潮阳县(市)为粤东古邑,东晋隆安元年(397)(注:一说义熙九年即413年)置县。因处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阳”,时属晋王朝的义安郡。
南北朝(420~589)宋、齐时,属义安郡。后郡州几度更易,至隋开皇十一年(591),潮阳县仍属义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潮阳县并入海阳县,属潮州。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县治于临昆山(也称孤山或公孤山,今铜盂、和平两镇交界之小北山南麓)。开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属江南道(翌年改属岭南道),潮阳县属之。天宝元年(742),又改州为郡,潮州改名潮阳郡,领潮阳、海阳、程乡3县。乾元元年(758),潮阳郡复称潮州。郡、州几度更易,潮阳都为其属县。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定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棉阳(今棉城)。
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为潮州府。嘉靖四年(1525),潮阳县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头、惠来3都置惠来县。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乌、水、黄坑3都置普宁县。万历九年(1581),洋乌、水两都复归潮阳县。
清代,潮阳仍属潮州府,建制一直无变。但其隶属名称,从广南东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备道,其间时有变动。
民国元年(1912)初,潮阳县直属广东省都督府。民国3年属广东省潮循道。民国9年直属广东省。民国14年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善后处(民国17年改为东江行政公署)。民国21年属广东省东区绥靖委员公署。民国25年属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6年第五行政区改为第六行政区,潮阳县属之。民国38年4月,属广东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时期,潮阳县境域略有变动。民国22年(1933)8月析两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墙围、圆山仔、金瓯、风吹、仙斗、龟山湾、三顺、流汾水、后棚、秋风岭、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垭、林招18个乡(村),成立南山移垦委员会(县级)。民国24年10月,改称南山管理局,址设于两英圩。
1949年10月22日,潮阳县全境解放,成立潮阳县人民政府。
1950年3月,南山管理局撤销,两英一带乡村复归潮阳县,增设为第十区。同年6月,划普宁县的石桥头西乡、贵玉乡、南安乡和军埠村归潮阳县。
1958年5月,潮阳县大长陇(保留汕柄村)及石船乡的碗仔等9个村和陈店乡的石港村划归普宁县;达濠镇、河浦、珠园乡划归汕头市。是年9月,潮阳县雷岭乡的蔗尾等14村划归惠来县。12月,因惠来县与普宁县合并,原属惠来的东红人民公社(辖田心、仙庵、周田、靖海等)划归潮阳县。
1961年3月,惠来复县,田心、靖海、周田、仙庵4个人民公社划归惠来县;惠来县的雷岭人民公社,汕头市的达濠、河浦人民公社划归潮阳县。
1975年,达濠人民公社再度划归汕头市,惠来县的田心人民公社复归潮阳县。
新中国成立后,潮阳县先后隶属下述机构管辖:
1949年12月,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
1950年2月,属潮汕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属潮汕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属粤东办事处(粤东办事处成立于1951年7月),同年12月属粤东行政公署。
1956年3月,属汕头专区行政专员公署。
1967年3月,属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8年3月,属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1月,属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为12月22日),撤销汕头地区建制,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导县的体制,潮阳县隶汕头市人民政府。
1993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潮阳县,按原行政区域设立潮阳市(县级),由省直辖,汕头市代管。
2003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潮阳市,并入汕头市。原潮阳市基本上以练江为界,分设为潮阳、潮南2个区。同时,汕头市进行区划调整,设置龙湖、金平、濠江、潮阳、潮南、澄海6个区和南澳县。潮阳区辖4个街道10个镇;潮南区辖12个镇。
三、潮阳县(市)区划沿革
据宋《元丰九域志》载:潮阳县旧辖4乡,即新兴、兴仁、奉恩、丰欢,统14团。
明洪武十四年(1381),知县杨智稽核赋役,将14团改为16都,时新兴乡辖县廓、峡山、黄陇、洋乌4都;兴仁乡辖举练、贵山、水、黄坑4都;奉恩乡辖直浦、竹山、招收、砂浦4都;丰欢乡辖隆井、大坭、酉头、惠来4都。
嘉靖四年(1525)和四十二年析都入新置的惠来县和普宁县后,全县仅存10都,后增设附廓都。
万历九年(1581),复辖洋乌、水2都,时4乡已名存实亡。
清雍正十年(1732),原水都所剩5图改设附都,全县共13都118图,即县廓都(9图)、峡山都(19图)、黄陇都(11图)、举练都(7图)、贵山都(16图)、直浦都(13图)、竹山都(5图)、招收都(5图)、砂浦都(1图)、隆井都(9图)、附廓都(7图)、洋乌都(11图)、附都(5图)。
光绪十年(1884),全县13都,辖759个自然村。
清末民初,沿袭旧制。民国10年(1921)2月,广东省民政厅始划定潮阳县自治区域,分9区8镇143乡。民国35年至38年10月,全县乡、镇几经合并,成为9区5镇66乡。
新中国成立初,潮阳县辖区、乡(镇)依旧。1950年3月,南山管理局撤销后,两英一带乡村成为潮阳县第十区。1952年8月,潮阳县区划重新调整为1镇17区,即棉城镇,一区至十七区依次是金浦区、海门区、达濠区、和平区、峡山区、谷饶区、铜盂区、贵屿区、司马浦区、陈店区、河浦区、两英区、石船区、沙陇区、井都区、灶浦区、西胪区。
1956年12月,撤销区的建制,改设3镇44乡,即棉城、海门、达濠镇,金浦、平西、凤岗、广澳、潮光、和平、溪头、港头、峡山、东浦、泗联、谷饶、深石、和练、中练、贵屿、南阳、上练、司马浦、大布、仙桃、金溪、陈店、石桥头、大长陇、河浦、珠圆、钱塘、两英、古厝、金瓯、雷岭、石船、沙陇、成田、井都、关埠、下林、金玉、灶浦、西胪、华阳、桑田、波美乡。
1957年11月,全县重新调整为3镇27乡,即棉城、海门、达濠镇,平西、金浦、凤岗、河浦、珠园、和平、港头、沙陇、井都、峡山、司马浦、两英、石船、雷岭、陈店、金溪、大长陇、上练、贵屿、南阳、铜盂、谷饶、灶浦、西胪、桑田、华阳、关埠乡。
1958年5月,划出达濠镇及大长陇等乡村后,县政区存2镇24乡。同年6月,政区再度合并为2镇17大乡,即:棉城、海门镇,金浦、和平、峡山、谷饶、铜盂、贵屿、司马浦、陈店、两英、石船、雷岭、沙陇、井都、关埠、金玉、西胪、桑田乡。
1958年9月,撤销乡镇建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全县划分为13个人民公社,即红潮、前锋、和平、金星、灯塔、东风、群英、红场、上游、红锋、先锋、红星、幸福人民公社。同年12月,惠来县撤销,其东红人民公社划归潮阳县。
1959年初,撤销东红人民公社,增设靖海、田心、周田、仙庵、金浦、铜盂、井都人民公社及和平柑桔农场、河溪农场。同时,红潮人民公社(下略人民公社)改名棉城人民公社(下略人民),前锋改名海门公社,金星改名沙陇公社,灯塔改名峡山公社,东风改名陈店公社,群英改名两英公社,红场改名石船公社,上游改名贵屿公社,红锋改名谷饶公社,先锋改名金玉公社,红星改名关埠公社,幸福改名西胪公社。
1961年6月,增设司马浦公社。同时10~11月,又增设仙城、灶浦、成田3个公社。
1962年4月,和平柑桔农场改为和柑公社、河溪农场改为河溪公社。
1964年增设城郊公社,棉城公社复称棉城镇。
1970年,和柑公社改名胪岗公社。
1975年,海门公社改名海门镇。全县行政区划为2镇24公社。
1983年10月,社队建制改为区乡建制。至年底,全县行政区划为2个区级镇和24个区,下辖316乡12管理区14街道办事处12渔业队。
1984年9月,沙陇、和平、峡山、陈店、两英、谷饶、关埠7个区改设为区级镇。
1986年,撤区设镇,将原来的区、镇合并为25个镇(棉城与城郊合并)。设置121个居民委员会和428个村民委员会。
1992年,各镇增设管理区办事处,并调整部分村(居)民委员会。至2002年,全市有26个镇,共管辖157个居民委员会,382个村民委员会。
2003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潮阳市撤市设区并入汕头市,原潮阳市分设为潮阳区和潮南区。潮阳区辖文光、城南、棉北、金浦4个街道和海门、和平、铜盂、谷饶、贵屿、金玉、灶浦、关埠、西胪、河溪10个镇,区域面积667.6平方公里;潮南区辖峡山、司马浦、陈店、仙城、两英、红场、雷岭、胪岗、成田、沙陇、田心、井都12个镇,区域面积596.42平方公里。
2003年3月31日,中共潮南区委、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2004年3月,潮南区所辖峡山镇改为峡山街道办事处,沙陇、田心两镇合并为陇田镇。
(本文参考书目:新编《汕头市志》、《潮阳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