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微信二维码
  •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 无障碍版
祭祀习俗
  • 2010-04-21 23:16
  •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
  • 【字体:    

祭祀是人们对祖先、神明等崇拜对象所行的礼仪。这种礼仪千百年来在民间相沿成俗,谓之祭祀习俗。民间普遍祭祀的对象有:本族本家的祖先、天地父母、佛祖(玄天上帝)、三山国王(地头老爷)、伯爷公(福德老爷、地主老爷)、顺民公(灶君)、招财爷(财神爷)等。

民间祭祀祖先和神明,一般有几种习俗:

1、家祭

民间旧俗家祭的对象和时间:

祖先  一般设龛或香炉于厅堂。岁时节日(辞年八节)延续不断奉祀之。近祖忌日多另加“拜忌”;远祖久了、多了,便省了“拜忌”和拜节,改为年间“春分”、“秋分”祭祀,俗称“春秋二祭”。

天地父母  设香炉于大门顶,每年时节、每年正月初九、每月初一、十五祭祀。民间有“正月初九天地生(天公生)”之谓。民间旧俗,这一天人们备办品拜天公(天地父母),并告诫孩子们漱牙水、洗脸水不可倒落地上、沟里,应倒桶里,待次日才倒掉,否则被视为对“天公”,对“天地父母”不敬,恐遭天责。这一天,民间不宰牲畜,诚感天地好生之德也。

佛祖  又称玄天上帝,民俗多包其“香火”及插其令旗于大门顶,同“天地父母”炉一起,每年时节、每月初一、十五祭祀之。

佛乃宗教之一类,僧尼不祀神,但老百姓自古将他作神看,作神拜。且相延不断。和平之宋大峰祖师乃佛门高僧,因倡建古和平桥,造福人间,后人怀念他、崇拜他,遂立庙堂以祀,且香火旺盛,便是人们将他作神看也。

太阳公  民间有“三月十九太阳公生”之谓。是日,妇女们把祭品摆在天井或门外日头下,焚香拜日头。

相传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官兵苛政,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百姓为祈平安,遂定于农历三月十九日为祭祖日,各家备办供品祈求先祖在天之灵保佑。不料在家祭拜此举为当局所不容,因这天恰是明末崇祯皇帝煤山上吊的日子,故被扣上悼念前朝亡帝的罪名,予以明令禁止。后来有人出点子改在天中央祭拜,扬言为“太阳公生”,以避罪责。以后相传成俗,民间就真的把这一天当作“太阳公”生日来拜了。

地主老爷  又称伯爷、伯爷公。民间有“三月廿九伯爷生”之谓。旧俗多设炉于门后墙脚跟,每年三月廿九及每月初二、十六,定期奉拜,祭物不拘,饭菜牲品果饼等均可。旧时,农历三月廿九为小麦收获后的季节,农家用刚收成的小麦换面线(潮汕面条),煮水后炒豆芽奉敬“伯爷”(福德老爷、地主老爷),故民间有“三月廿九伯爷生,面线炒豆芽”之民谣流传。

相传,历史上伯爷原名叫伯益,是远古时期帝尧、帝舜、夏禹三代之贤人,是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泽的虞宦。伯益先后教民造耕地、耕种、砌石垒土盖顶造房子,造福于民。后来,民众深感其恩,一致尊奉他为大地之神,到处建庙供伯益神像以奉祀,祈求他保佑合境平安、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风俗一直相沿下来。久而久之,人们渐渐把伯益叫成“伯爷”,把“伯益公”呼为“伯爷公”。

就因为人们奉伯益为土地之神,故所到创基立业之处,都必先建造“伯爷庙”、“伯爷宫”,又称“福德老爷”之“老爷宫”、“老爷庙”奉祀之,以祈基业兴隆;乃至人们建房造屋,也要先设“伯爷炉”,日日供奉,直至工程完工谢土。以前,潮人出外谋生,一旦在那里卜地定居,也先建座“伯爷宫”以镇土保平安。这就是“伯爷宫”到处有,一个乡里每个角落都有的因由。而“伯爷宫”一般都建得简陋低矮,概为人们纪念远古时初创建的房屋皆属简陋的缘故。此外,民间旧俗还多在居民住宅、商店、工厂、车间、作坊等处,设立“地主爷之位”、“地主神位”,于农历每月初二、十六两天定期祭拜,俗称“牙祭”。祭品不拘,常有饭、菜、鱼肉蛋类、水果、饼食等,凡人可食的东西都可作祭品。祭拜时每焚香五支,焚化纸锭五分,意奉东、西、南、北、中五土伯爷也。凡是老板的,拜毕祭品用以宴请伙计、员工、亲友等。

五谷母  民间有“六月十五、十月十五五谷母生”之谓。旧俗多在饭桌墙上挂五谷母像(神农像),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十月十五及喜庆时祭拜之。

民间之称“五谷母”,一说是神农氏,一说是五谷之神。何以“五谷母”有两次神诞,也有两说:一说潮汕是水稻一年两熟,为报答神恩,故行夏秋二祭,时间定在两次收成后的月中即农历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一说五谷神诞原来是六月二十六日,满清入关后,清王朝为探测民心,试行政令,遂定十月十五为五谷神诞,令民易时祭拜,人们终于照办。于是,这个节日也就流传下来。

民间旧俗,每年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早晚稻收成后,农民用米筒装满白米,贴一圈红纸便算是“五谷母”炉,也有挂“五谷母”像的,进行祭拜,祭品多为米,有如梭子形的名“尖担”,有箩形的称“谷箩”,有谷穗形叫“谷穗”,连同三牲祭品摆在“饭桌”上敬拜。

民间供奉的“五谷母”像多为神农氏,样子是男的。传说神农氏是男的,因教人种五谷,被评为五谷爷。为何“五谷爷”在民间被称为“五谷母”,这是糊涂案,谁也说不清楚。不过,民间把观音大士称为观音娘,以及潮汕民间把“父是天,母是地,老婆玉皇上帝”作为口头禅(把玉皇上帝当普天人家的老婆),可以看出一点个中因由。

招财爷  又称财神爷。民间商家商户,不论生意大小,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及每月初一、十五有奉拜招财爷(财神爷)之俗。

民间传说“招财爷”(财神爷)为范蠡(音里)跟随“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在吴国做了3年人质,又帮助越王灭了吴国,是个大功臣。但他觉得越王只可共患难而不可同欢乐,恐有后顾之忧,遂弃官出走,从事经商,自号“陶朱公”。他的生意点到必赚,极为兴隆,故有“五湖寄迹陶朱业”之名句。后人遂敬为财神,称其为财神爷、招财爷,凡做生意者多设置“财神爷”、“招财爷”神案,定期祭拜。尤其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更是大办“三牲”或“五牲”礼品,焚香顶礼膜拜,以祈求生意大赚发财。拜毕,全部祭品宴请店员、工友、好“肚仔”(即重点顾客)及亲友,故也称“牙祭”,此俗又缘于宴席越丰盛,请的人越多,生意会越兴隆的传说。

民间也有奉赵公明、子贡和关公为财神爷的。

床脚婆  又称阿婆。民间有“七月初七阿婆生”之谓,也有称“七巧节”、“乞巧节”的。旧俗多供奉“饭碗头”(把干饭盛在碗中且盛得满满的)、鱼肉蛋、品、蔬菜及纸钱、纸制婆衣。

相传古时(或曰宋代)潮汕有一位妇女,很会看顾调教孩子,美名远播。时值皇宫有一皇子(有说是宋仁宗)出世后久时日夜啼哭,小生命岌岌可危,众大臣及御医们均束手无策,遂张贴皇榜招贤。虽有应者,都不中用。消息传至这位潮汕妇女耳中,遂定上京一试。说来也奇,皇太子一到她手中就不啼哭了;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好了,人也规矩多了。皇帝一时龙颜大悦,于七月初七这天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护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临,一时慌乱,情急之下钻进眠床底下,昏了过去。待到皇帝知晓,可怜她已气绝身亡。皇帝深为痛惜,尊称她为“阿婆”,民间则俗称“眠床脚婆”,奉为护养孩子之神,把七月初七阿婆上天这一天称为阿婆成神的生日。凡是生育小孩的家庭都设阿婆炉于眠床脚下予以供奉,直到家里最小的孩子15岁出花园(成人仪式)时,才祭拜送别阿婆炉,不再供奉床脚婆。

灶神  俗称“顺民公”(正名九天司命公或司命帝君)。民间有“十二月二十四顺民公生”之谓。旧俗多在每年农历这一天及岁时节日祭拜之。其神位多设于灶台墙壁上或烟囱旁。传说顺民公司百姓善恶,禽畜兴衰,能消灾添福等。故人们除定期祭拜之外,平时每有好吃的东西,都先置其炉前奉拜。民间传十二月二十四日“顺民公生”这天“神上天”,顺民公上天汇报人间善恶各事,各家各户要备办祭品奉拜送行;正月初四“神落天”,人们一早备拜迎神归位,祈望顺民公“上天说好话,落天保平安”。

2、群祭

民间旧俗分散群祭的对象,一般是设于户外庙宇中的神明,如三山国王(揭西的明山、独山、中山山神的总称)、木坑圣王、福德老爷(伯爷)、孤圣老爷、天后圣母、珍珠娘娘、玄天上帝等。

祭祀时间多在岁时节日。民间平时不定时奉拜的,多是许愿的、还愿的、有求的等等。尤以平时祭拜福德老爷及境民自树的神明的位数、人数为甚。

3、乡祭 

民间旧俗乡祭,一般指乡里合境集中举行的祭祀礼俗,主要有一年一度的游神和赛会。

游神  俗称营老爷(多为地头老爷),多在春季正、二月举行(也有在秋季举行的)。游神纯属民间的自发行为,由乡里老大和理事会操办主持。各地游神的时间不一,方式不一。比较简单常见的,是以高脚灯笼、路引牌、马头锣、执事队伍、香炉架等为前导,中间扛老爷轿子,最后是穿古色长衫的老大队伍。大型的还有大锣鼓、标旗队、笛套音乐等。期间,所过之处,张灯结彩,鞭炮齐鸣,乡里空巷。最后供于宽敞地方事先搭好的神厂供乡人祭祀,神厂对面有搭棚演戏(潮剧)或演皮猴戏、木偶戏的,甚是热闹。

赛会  俗称谢众神、拜众神,旧俗多在每年冬季“冬节”前后举行,谓之年尾谢神(也有在秋季举行的)。期间,老人们把乡里庙宇诸神的香炉集中到一宽敞地方棚内(俗称神厂)供乡人祭祀,并供奉以糯米粉精工制作的飞禽走兽、奇花异卉、各色水果等,并配以民间剪纸。这些手工制作的供品,小巧玲珑,惟妙惟肖,俗称“碟仔料”,人们多欲欣赏。各家各户则备办“五牲”、“发”等祭品,到神厂祭拜众神答谢神恩,并再祈福。神厂对面一般还搭戏棚演戏或演皮猴戏、木偶戏。它与年头游神(营老爷)同为旧时农村最为热闹的民俗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潮南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