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微信二维码
  •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 无障碍版
潮南旅外侨胞史略——华侨、华人在居住国的职业和成就
  • 2009-04-29 21:47
  •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
  • 【字体:    

昔年,乡人漂洋过海谋求生活出路,多数人从事苦力,如垦荒种植、拉人力车、挖泥筑路、割橡胶、烧木炭、肩挑小卖、贩卖旧货等,依靠自身的勤奋拼搏、艰辛努力和聪明才智,其中一些人业有所成,发迹起家,兴办种养业、工商业、金融业、建筑房地产业、文化教育事业、社会公益事业等,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   种养业  

    

早期,众多乡人初到侨居地,人生地不熟,又缺乏经济基础,大凡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勤劳建立根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出现了一些大的种养家,而且向着农工商一条龙的方向发展。

在暹罗,40年代(指20世纪,下同)初,峡山(指祖籍,下同)人萧铭珊曾在宋卡府合艾县与友人合资开发橡胶种植园,创办暹罗橡胶园有限公司。50年代初,井都人杨海泉试养鳄鱼,经过三年摸索,获得成功。驯养鳄鱼家畜化是一重大创举,受到国际鳄鱼公会的推重,被誉为“鳄鱼大王”。井都人郑汉兴是禽畜养殖大户。60年代成田人刘先飞经营畜牧业,创立中央集团,辖下有中央鲜鸡有限公司、中央原种鸡场有限公司、中央种猪农场有限公司、中央农场有限公司、暹罗中食农场有限公司等,步入泰国畜牧业先进行列,在国内外具有声望。

    

第二节   工商业

    

一、在暹罗  

    

粮食、副食品  20世纪初,成田人李泰初在曼谷创办裕泰米行,承办暹罗陆军食粮供应,嗣后相继创办顺泰出入口行、裕兴火砻(碾米厂)、信泰米行等,奠定了经济基础。民国9年(1920),成田人刘锦春在曼谷创办米业,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其他产业,跻身于殷商巨贾之行列。同一时期,成田人马介吾在曼谷创办普利牛油厂、永裕发罐头食品厂。成田人李淑亮与友人合资创办合成火砻,继之独资创办绵成火砻,不久又与友人合资在坤敬创办火砻,遂成为暹罗东北部米业巨子。30年代,峡山人陈弼臣经营过米业。两英人庄木明帮助其父叔经营米粉加工业。40年代,成田人陈荣捷与瑞士雀巢公司合创暹罗咖啡精厂有限公司,与美国比亚特公司合创利来食品工厂有限公司,其产品畅销东南亚各国。1953年以来,胪岗人张朝江相继创办泰华、蓬泰、素攀、胜财米业有限公司,将泰米销往东南亚及欧洲,为繁荣泰国经济作出贡献。同一时期,峡山人胡玉麟创办汇川米业有限公司。50年代,胪岗人吴宏丰继承父业,经营火砻,打下了经济基础,以后拓展其他产业,成为泰华社会商业巨子。60年代初,刘先飞在曼谷创办刘嘉泰米行,后与友人合办孔敬鸿成泰火砻,续办信泰出口米行、长城出口米行等。70年代,成田人李光隆与官方合作,创办泰国中央食品有限公司,每年为泰国出口创汇数以亿计。

交通运输业  清光绪十六年(1890),成田人马元利南渡暹罗谋生,数年后曾倡组华暹轮船公司,开拓旅暹侨胞海上运输业,被推为公司总理;50年代,胪岗人张锦城于曼谷创办联华船务有限公司;80年代两英人李石成兼营运输业。为国际交往、国内外贸易做出贡献。

金银首饰业  民国14年(1925),峡山人周钦宣在曼谷创办周琢珊宝石琢磨厂。40年代,成田人马雪岩创办万和隆大金行;成田人马哲轩创办马振德金钻有限公司等。

日用百货及其他  民国初,峡山人萧介珊在曼谷先后创办厚安公司、诗炎基辟有限公司。沙陇人陈美堂与友人合创耀华力百货公司。30年代,陈弼臣经营过文具、五金。成田人陈荣煊创办新光有限公司、新光油漆家私有限公司、泰钢铁产品有限公司、泰光机器有限公司,专营印刷机和专用器具及纸类等。陈荣捷经营机动三轮车、轿车、大型货车及巴士。胪岗人周鉴梅在曼谷创办陶瓷有限公司。成田人马陈茂承父业专营纱布。司马浦人林怀初创办振商号布绸缎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后拓展其他行业,成为饮誉东南亚的殷商。胪岗人张汉增在曼谷创办胜碧两合公司,成为泰国电器界颇负盛名的商贾。50年代,成田人郑炳林创办郑信发、郑南发、郑成发、郑四发布行。1957年沙陇人萧智生创办钦和发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代理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名厂机械设备。1967年司马浦人连楚南创办集荣实业公司,经营五金、油漆等。

医药业  民国初,陈美堂与田心人张河洲等先后创办大安堂药材行、耀华力药行。30年代,陈弼臣曾兼营药材。为推介国药,方便人民做出贡献。

建筑、建材、房地产业  民国初,井都人郑景云在曼谷与友人合资创办森兴隆公司,经营木材。马雪岩在曼谷投资兴建东、西两座戏院出租,成为旅暹侨胞经营房地产的初创者。30年代,陈弼臣创办曼谷木材公司,经营建筑材料。峡山人周鸿钧创办美成丰枋廊。40年代,马陈茂创办他磷通房地产有限公司。50 年代,峡山人周朝宜创办三合攀建筑有限公司、干耶叻地产有限公司、泰国地产抵押有限公司、S·R·M建筑有限公司等,承建政府的公路、桥梁等各大工程。沙陇人郑剑秋创办崇财木业、创木两合公司、威汶吉木材公司。田心人陈松喜创办陈兴发火锯厂,专营木材。吴宏丰创办房地产业及建筑业、筑路业。张朝江投资兴建高级公寓,经营房地产和建筑业。司马浦人林学舞、林炳南与陈弼臣合资创办亚洲联合有限公司,承建泰国七十二府的自来水工程,蜚声国际。连楚南创办集荣建筑有限公司。1973年峡山人庄锡鸿投资建设商店、民房、楼宇、公寓等,创办绵鸿发房地产有限公司,经营房地产业。峡山人萧亮智创置地有限公司,购得土地200余莱(1莱等于2.4亩),兴建沙越里新村,为该地区带来繁荣。成田人马剑臣经营建筑、房地产业,业务拓展至美国、香港等地。成田人杨奕豪经营建筑业,于曼谷兴建新型12层东协超级洋楼,闻名于泰华工商界。80年代李石成投资建筑、房地产业等。建筑、房地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还解决了大批人的就业,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糖烟酒业  清光绪二十年(1894),成田人马娘平承办暹罗北柳府烟酒税务而致富。沙陇人郑大孝承办政府烟酒专卖而成为殷商。马元利也曾承办政府烟酒专卖遂成大商家。光绪末,沙陇人郑子彬在曼谷创办春和商号,承办政府烟酒专卖,经销分店扩展到暹罗各地。40年代,周鉴梅承父业,与友人合资创办南业及联商酒行,设南成泰有限公司,投标承包暹罗政府在各府的烟酒专卖权,获利丰厚,经济实力大为增强。60年代,峡山人郑明升创办糖果有限公司。1971年,沙陇人王学厚创办永华酿酒厂,大量收购本地生产的葡萄,酿制白兰地,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打入国际市场。19811985年连续五年荣获国际佳酿荣誉奖。1974年田心人谢育侨创办伦诗炎糖业两合公司,继之又创办伦诗炎进口两合公司,专营食糖业务,多有业绩。

工业  民国初,马雪岩与友人合资,在曼谷创办手车廊、制冰厂,奠下基业。又投资办火柴厂,是暹罗火柴制造业大股东。30年代,刘锦春创办汽车零件厂、坚强工厂等企业,青壮年便跻身于殷商巨贾行列。民国26年(1937),林学舞创办民生机器有限公司,70年代又与友人合资创办久保田柴油机厂、久保田泰国犁田机有限公司、泰味精有限公司、泰联纸厂等。民国34年陈荣煊创办曼谷纸厂及泰联纸厂。峡山人郑添创办三盘霜冻厂。50年代,沙陇人郑午楼创办泰国啤酒有限公司、泰旭玻璃有限公司、泰国水泥工业有限公司、泰国工业中心有限公司。胡玉麟创办泰建纺织染厂、泰国单车厂、泰国汇川(树胶业)有限公司。田心人陈玉泉在北榄府创办泉泰纸厂有限公司,成为泰国纸业界闻人。1961年萧亮智创办运发有限公司,生产塑料制品;1964年扩展为大信塑料有限公司;1968年创办泰国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各式灯具,产品打入国际市场;1980年创办大福化有限公司,是泰国第一家引进国际高科技先进设备,生产聚苯乙烯的大公司,为泰国发展化学工业起了先导作用。刘先飞与友人合资创办幸福纺织染厂(泰国)有限公司。1969年司马浦人林炳奎置地兴建民生机器有限公司大厦;与日本久保田公司、泰国水泥有限公司合资创办沙炎久保田泰国工厂有限公司,生产柴油发动机,与意大利合作生产中型滤水器、厨房用具等。70年代成田人马俊豪由经营摩托车发展到设厂生产泰川崎牌摩托车。李光隆创办协达饲料厂,业务扩展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跨国实业公司。80年代,李石成针对泰国市场严重缺乏钢管的状况,抓住机遇,创办了泰兴钢管公司,产品除满足泰国市场需求外,还出口中东和亚太地区,被誉为东南亚的“钢铁大王”,随后又投资机械制造、纺织工业等。1997年郑明升收购一座台湾造纸厂,年产值数亿铢。凡此等等,旅泰华侨华人,为发展泰国民族工业添砖加瓦,业绩卓著。

服务、旅游业  30年代,峡山人周广茂适应商旅需要,在曼谷创办乐泰旅社、荣乐泰旅社、乐宫旅社等,是早期华侨从事服务行业开创者之一。50 年代,郑午楼创办中央芭莎大酒店。马陈茂创办明拉磷大酒店集团、本京芭莎大酒店、博他耶海滩之博他耶洛大旅店、本京华喃峰商业中心等。郑添开设华商旅社。70年代,林学舞创办美拉玛大酒店有限公司。司马浦人彭大立、彭大道创办恒昌旅游公司等。对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国际交往起了积极作用。

    

二、在东南亚其他各国  

    

在新加坡  民国13年(1924),胪岗人吴耀如与友人合资创办骏裕商行,经营出入口业务。30年代,胪岗人张汉三在新加坡创立四海栈分支机构,经营大米,后又创办糖厂有限公司。司马浦人连瀛洲与友人合资创办华兴有限公司,经营进出口杂货,后又创办丽嘉大商店。司马浦人李明初创办李福利商行、丰利米行、明成发旅游公司。50年代,林怀初到新加坡投资金融业等。两英人钟廷基经营德昌制造厂,生产生铁、铁质家具、钢柜,创办钢铁有限公司等。

在马来西亚  40年代,仙城人刘文在马来亚先后创办亚洲企业公司、五洲有限公司、大城郊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五洲家教产品有限公司,他创造了低部英语和数学的速成教学法,联合国教科文组颁发荣誉证书,被誉为世界教育家。沙陇人郑良得在吉隆坡创办泰南隆米行,后又陆续创办橡胶园、面粉厂、饲料厂、船务运输业等,其面粉年产量占大马面粉市场40%的份额,1983年建成投产的天定黄豆饲料厂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现代化饲料生产厂,被誉为“大马杰出潮人”。50年代,林怀初到马来亚投资房地产。60年代,胪岗人张泗清承父业,拓展经营大米业、金融业、钢铁工业、酒店、橡胶油棕种植业、房地产业等,有“白米大王”之美誉,获拿督荣衔。1978年钟廷森承父业,与胞兄钟廷基把乃父创办的德昌、德兴、金狮金属制造公司合并起来,更名为金狮集团,成为马来西亚十大企业集团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四大华裔商团之一,在世界各地拥有100多家分公司,主体业务是生产钢铁和螺丝帽,被誉为“大马钢王”。此外,金狮集团的业务还涉及种植业、饲养业、房地产业、金融、贸易、百货、电脑、旅游、度假设施、集装箱、轮胎制造等。钟廷森获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封赐其丹斯里。

在越南  民国初,成田人马松岩到越南,创办集英轮船公司,从事海上运输业务。两英人黄春草创办黄祥丰纱厂。民国20年(1931)旅暹峡山人周钦宣到越南薄寮(西贡)创办周琢珊宝石金饰行等。

在印度尼西亚  40年代,李明初由暹罗到印度尼西亚港口收购土产、贩运粮食和百货。50年代,林怀初由泰国向印尼拓展业务,投资玻璃等产业。1972年钟廷森由马来西亚到印尼创办钢厂,五六年后发展到可观的规模。

    

第三节  饷当、金融、保险业

    

一、饷   

    

民国初,马元利在暹罗经营各种饷捐,遂成大商贾。30年代,马陈茂创办万昌、万兴、万利等饷当,执暹罗饷当之牛耳。50年代马剑臣也经营饷当业。

    

二、金融、保险业  

    

在暹罗  民国初,萧介珊创办兴业银行。郑景云倡组亚洲保险有限公司。30年代,马陈茂创办磷英豪金融信托有限公司。40 年代庄木明创办通泰信托有限公司、南洋保险有限公司。民国33年(1944),陈弼臣与暹罗殷商合资创办盘谷银行,注册资金400万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盘谷银行在世界各地设分行300多家,资金增至160亿美元以上,跨入世界300家大银行之行列。1950年郑午楼与闻侨余子亮等合资创办京华银行,时至今日,京华银行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70多家,还经营京华保险业等,郑午楼成为闻名世界的银行家。成田人马灿雄任职安顺产物保险有限公司,经过苦心经营,扩展成为泰国最具规模的保险公司,辖下分支机构258个,遍布各府、县、区,被誉为“保险大王”,此外,还经营金融信托有限公司,经济实力雄厚,是泰国金融界卓著的公司之一。峡山人胡荣经营金融业务,业绩斐然。60年代,张锦城与泰港殷商合资创办泰港投资有限公司、友邦金融信托有限公司。林炳南曾经营盘谷银行7处分行之帮办业务,后创办泰国金融债券公司,跻身于金融界。80年代,李光隆与友人合资创办泰国金融债券有限公司,黄金贸易有限公司等。

在新加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司马浦人连瀛洲为恢复新加坡经济,牵头联络新、马华商,于民国36年(1947)创办华联银行。华联银行在世界各地设立几十家分支机构,成为新加坡四大银行之一,跨入世界500家大银行行列。

    

第四节  文化教育事业

    

一、倡办教育  

    

清末  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国内倡办新学,促进海外游子兴办教育,培养后代人才。

在暹罗  民国5年(1916),陈美堂等倡办新民学校,任协理财政多届。民国9年,郑子彬、李泰初带头捐资,建成潮州华侨公立培英学校。李泰初历任暹京黄魂、新民、培英学校和中华中学校董。1957年泰国潮阳同乡会筹资创办思绵公学。陈弼臣曾担任泰国佛教大学建校筹款委员会主席,出钱出力,做出表率。80年代,郑午楼精心筹划创办泰国华侨崇圣大学,被推为筹委会主席,捐资泰币1亿铢。

在新加坡  民国元年(1912),峡山人马立三于吧哩文礁创办新华学校,培养华侨子弟。1952年,新加坡侨领张汉三、连瀛洲等发起创办朝阳学校,成为新加坡唯一的县级会馆创办的学校。张汉三曾任端蒙学校、朝阳学校、义安女校董事长。50年代,连瀛洲捐资助建新加坡南洋大学义安学院。198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连瀛洲任理事长。

    

二、新闻工作  

    

本区华侨、华人从事新闻工作已有近百年历史。

在暹罗  20世纪初,马元利、萧介珊等参股创办《华侨日报》。郑子彬、郑景云等参与创办《中国日报》、《中原报》,宣传中华文化,传播当地政令。民国26年(1937),成田人李一新任华文《中国日报》暹文翻译,后联合报人注册出版《暹京日报》,民国30年又联络部分华侨爱国人士创办华文《暹华商报》,宣传抗日。曾出版暹文《屏泰日报》。抗日战争胜利后赞助出版《民主新闻》和《曼谷商报》,是暹罗新闻界名人。成田人李飘萍青年时期即从事新闻工作,曾创办《青年公报》,并任《新潮报》总编辑。曾从事新闻工作的还有萧亮智等。

在加拿大、美国  民国3335年(19441946),峡山人翁绍裘任加拿大侨报《新民国日报》主笔。民国36年任美国纽约《民众日报》总编辑。60年代定居旧金山,任《少年中国晨报》总编辑,创办《华声日报》,80年创办《源流》杂志并任社长。

    

第五节  社会福利事业  

    

本区华侨、华人历来热心于居住国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出钱出力,奉献殊多。

30年代,郑子彬、马介吾等参与改组暹罗华侨报德善堂,举办多种社会慈善事业。40年代以来,郑午楼不遗余力献身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曾发动华侨、华人捐资在曼谷兴建22层高的华侨医院,配备先进医疗设备,是一所现代化的全科医院。1972年,郑午楼为纪念乃翁郑子彬,特创立郑子彬慈善基金会,每年向全国大、中、小学生颁发助学金,还捐资赞助医院和慈善机构,倡设泰国公益基金委员会,为救灾抚恤孤贫筹集资金。陈弼臣以慈善为怀,助人为乐,历来对各种公益事业诸多捐输,不分地界、国界,赈灾恤苦,助建医院。50年代,萧介珊、马陈茂、马俊豪等倡建泰华山庄,出钱出力,使贫困侨胞逝后得以安葬。60年代,庄木明带头捐资扩建泰国华侨孤儿院。林炳南是泰国红十字会、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朱拉隆功医院、陆军医院、八世皇慈善基金会、曼谷疗养医院、泰国华侨医院、泰京天华医院、中华医院、中华赠医所、华侨孤儿院等10几个慈善福利机构赞助人。周朝宜曾赞助泰国多家医院,施医赠药。林炳奎多次捐资,支持当地政府发展教育。周鉴梅历来对于地方善举,赈灾救济、兴建医院等无不慷慨捐输。陈荣煊热心赞勷社会福利事业。陈荣捷乐善好施,不分畛域。杨海泉曾任泰国世觉善堂董事长,是善堂的主要捐助者之一。成田人陈松池是泰国同熙社、荣兴互助社的主要捐赠者。沙陇人郑鹤楼是泰京天华医院赞助人。成田人陈庆波是中华赠医所捐赠者。张锦城是泰京崇德善堂、泰国同熙社的主要捐资者之一。峡山人陈有汉是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泰京天华医院的主要捐助者。李光隆是泰京介寿堂慈善院、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主要捐助者。萧智生是泰国红十字会、泰京三山慈善院、泰国中华赠医所、同心善堂主要赞助者之一。连楚南是泰京天华医院、泰国华侨孤儿院、明月善坛、明月山庄、义德善堂的主要捐助者。萧亮智是光华佛教社、龙华佛教社捐助者。庄锡鸿是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泰国华侨互助社、泰华妇女养老院、荣兴互助社、泰国华侨孤儿院的主要赞助者之一。

    

第六节  政务界

    

本区华侨、华人,勤奋学习,热心为社会服务,不少人学有所成,步入政坛,为居住国人民谋福利。

在暹罗  沙陇人郑良琰(暹名他旺·銮探隆·那哇沙瓦)民国21年(1932)参加暹罗君子立宪变革,翌年被选为上议院议员,民国25年至33年,先后任政府内务部部长、司法部部长,民国35年任政府总理。陈有汉、胡玉麟曾任泰国政府外交部经济事务顾问等。马德祥(暹名挽限·信拉巴阿差),1976年进入政界,在几届政府中任实业部长、内务部长、财政部长、交通部长等职。

在马来西亚  张泗清获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封赐拿督,还获雪兰莪州苏丹封赐准拿督。钟廷森获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封赐其丹斯里。

在新加坡  连瀛洲曾任新加坡国会议员、新加坡驻马来西亚高级专员。

    

第三章  华侨、华人对祖国、家乡的贡献

    

本区华侨、华人,素有爱国爱乡的传统美德,他们虽身居海外,却时刻关心祖国的富强和桑梓的建设,对于民族民主革命以至经济建设,无不慷慨捐输,全力支持。

    

第一节  支援民主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肆意侵略、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孙中山倡导并领导了民族民主革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孙中山到暹罗宣传民主革命,华侨闻人张河洲、陈美堂、萧介珊、马元利、马娘平、李泰初、郑子彬等热烈响应、全力支持。他们遵行孙中山的倡导,毅然加入同盟会,并利用各自的声望和社会地位,不顾个人安危,奔走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组织,慷慨捐资和广泛募捐,赞助国民革命。宣统三年(1911)著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所需巨额经费,大部分来自海外华侨的捐助。清末,孙中山到新加坡宣传民主革命,同样得到华侨闻人马立三等的支持,纷纷加入同盟会。民国8年(1919),护法军舰队南下广州,国民党暹罗支部长陈美堂回国到广州谒见孙中山,捐巨款支援海军,得到孙中山嘉奖。民国10年国民党暹罗支部监察委员马元利捐巨款,并在暹罗广为劝捐,支援广州国民政府。民国13年,新加坡马立三闻孙中山准备发动北伐,率先变卖不动产倡捐,同时发动华侨捐资,为广州国民政府筹集了一笔巨款。民国15年马元利等代表旅暹华侨向广州国民政府捐献水上飞机一架,并派3名飞行员,支援北伐战争。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翌年“一·二八”事变继起,驻上海十九路军遭日本军袭击,马元利等华侨义愤填膺,日夜操劳,募集捐款,支援东北抗日救国军和十九路军。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也积极募捐支援国内的国民革命和反侵略战争,所以孙中山曾高度评价华侨,说“华侨是革命之母”。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基本政治纲领,促进海外华侨的爱国民主运动,扩大华侨爱国民主力量,很多华侨以实际行动反对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打内战,通过办报纸、杂志等形式,宣传革命事业,揭露反动当局的罪行。旅马来亚的两英人钟景胥获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同情并支援人民革命,民国36年初,国民党南山管理局加紧组织力量“围剿”潮汕人民抗征队,钟景胥受中共地方组织委托,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做了大量工作。

    

第二节  支援抗日战争  

    

民国20年(1931)“九·一八”事变后,本区旅居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同仇敌忾,纷纷参加抗日宣传和抵制日货活动,先后成立了抗日救国会,支持联合抗日。民国25年冬,旅马来亚华侨钟萍洲(共产党员)回到家乡两英组织进步青年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成立南山青年进德社,团结教育青年,播撒革命种子。他利用在南山管理局民众教育馆和在抗敌后援会任职的合法身份,广泛联系各阶层进步力量,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于民国269月在两英组建南山青年救亡同志会(后改称青年抗敌同志会),入会者1000多人,钟萍洲担任总干事。民国27年秋,青抗会抽调骨干组成战时工作队、医疗队、募捐队、宣传队等,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旅暹侨领郑子彬等参与倡导救国运动,成立全国劝募公债暹罗公会,郑子彬被推举为副会长,开展劝募活动,号召侨胞捐款支援抗日救国。民国28年,旅暹峡山人周鸿钧回国参加抗日工作。旅暹两英人庄儒邦放弃优裕家境回祖国投奔革命,进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坚决要求到抗日前线,民国33年于河北省阜平县温塘一次日军大扫荡中被包围而牺牲。

    

第三节  兴学育才  

    

本区华侨、华人历来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素有捐资兴学育才的优良传统。民国8年(1919)旅暹华侨陈美堂回家乡沙陇创办萃英学校,广招学童入学,孙中山题书校名。同年,成田旅暹乡亲集资在家乡田中央创办中民小学,旅暹华侨马介吾任校董会代表,回家乡主持建设。民国9年,成田旅暹乡亲马松轩、马介吾等60多人集资在田中央创办中民学校,并配备一批图书和教学仪器。不久又发动华侨捐资扩建校舍和创办中民女校。同年,旅暹华侨马雪岩等捐资在家乡成田家美创办国光学校。民国11年旅暹乡亲集资建设峡山六都中学后楼宿舍;民国13年再次集资30万元,在六都中学兴建暹华礼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60年代初,由华侨、华人捐资或资助在成田、两英等重点侨乡创办多所华侨文化补习学校,较好地解决了归侨、侨眷子女的就读问题。19701978年,由华侨、华人捐资兴建、改建、扩建的学校达38宗。1978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海外赤子深受鼓舞,他们深明“振兴国家,教育为本”的大义,捐资兴学育才热情高涨。其中,捐资数额、捐建学校规模较大的有:19801996年,旅泰侨胞郑午楼、郑创基、郑四金等捐资兴建沙陇东仙华侨学校;19821997年,旅泰侨胞李光隆捐资兴建潮阳第一中学图书馆、思源楼、综合教学楼(助建)及成田简朴“秀川礼堂”;1983年,旅泰侨胞陈弼臣家族捐资兴建峡山学校;1985年,旅泰侨胞庄锡鸿、庄汉卿、庄振任、庄任荣、庄振光等捐资兴建峡山上东浦小学、上东浦华侨学校;19881997年,旅泰侨胞郑明升等捐资兴建峡山东溪学校;1990年,旅泰侨胞廖汉宣等捐资兴建司马浦宝晖中学;1991年,旅泰侨胞胡荣捐资兴建峡山华桥荣学校;1991年,旅澳大利亚侨胞周泽荣等捐资兴建峡山桃溪学校;1993年,旅印度尼西亚侨胞李国洲、李朝伟、李光烈等捐资兴建司马浦港美学校;19931995年泰国田心乡联谊会捐资兴建田心华侨学校;1994年,旅泰侨胞萧伟民等捐资兴建沙陇珠埕华侨学校;1995年,旅泰侨胞吴宏丰、吴娘锡、吴西成、吴木钊等捐资助建规模宏大的胪岗镇胪溪教育村;1996年,旅泰侨胞马哲轩、马武南、马熙仁、马振武等捐资扩建田中央中民中学;1997年,旅泰侨胞林颂蓬等捐资助建两英高堂中学;同年,旅泰侨胞陈庆波、陈庆标等捐资兴建成田西岐学校;19972001年,旅澳大利亚侨胞郑可明捐资助建峡山南里棉岭学校;2000年,旅泰侨胞庄振任、庄任荣、庄汉卿等捐资扩建峡山上东浦华侨学校;同年,旅澳大利亚侨胞周钦宣家族及乡亲和旅泰侨胞周朝宜捐资助建峡山泗联学校;2001年,旅泰侨胞郑明升等捐资兴建峡山东溪晓升学校;旅泰侨胞李光隆、李松明、吴宏丰等捐资改建成田简朴小学;旅泰侨胞胡鹤龄、胡俊业、胡振中家族等捐资兴建峡山潮东学校,等等。新建的学校环境优美,楼房设计新颖别致,具有现代气息,而且大部分配套综合教学楼、科技馆、图书馆、语音室、电脑室、实验室、大礼堂、操场、食堂、教职员工宿舍等,不仅使广大学子告别了老祠堂、简易房、危房当教室的历史,而且大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助于提高入学率和教学质量。19792002年,全区共输送1万多名学生进全国大专院校读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华侨、华人支援家乡兴学育才的善行义举,将永远铭刻在家乡人民心中。

    

第四节  兴办公益事业  

    

30年代,旅新加坡华侨吴耀如等捐资铺筑胪岗乡道。民国28年(1939),旅暹华侨捐资在五区塔下洋(今峡山镇义英村)创办宏济医院,以施医赠药为宗旨,治病救人。40年代初,旅暹华侨郑子彬倡议组织潮州米业平粜公司,救助桑梓严重粮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性粮荒,潮汕尤为突出,郑午楼等倡议组织暹罗华侨救济祖国粮荒委员会,募集到大米5万多吨,亲自回国监赈,重点救济潮汕各地饥民。旅暹华侨还筹集国币13万元汇交各善堂、慈善团体作救济款。民国3510月成立沙陇水利协会,推举郑午楼任理事长,旅暹乡亲捐大米500包作为修复缶窑陂经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外赤子一如既往不忘桑梓,捐资捐物,帮助家乡。60年代初,旅泰侨胞李光隆以米、面等食物接济家乡人民,度过物资极端匮乏的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又多次捐资为简朴村兴修水利、铺筑村道、兴建自来水厂等。70年代以来,旅泰侨胞郑明升为家乡峡山东溪兴建自来水厂、敷设管道,兴建电站、架设用电线路,铺筑村道,兴建管理区办公楼,兴建老人活动中心,助建(峡山)红十字医院及住院大楼,助建大峰风景区及助修古和平桥。80年代以来,郑午楼多次带头捐资,兴建沙陇东仙改水工程,助建沙陇改水工程、沙陇中心医院、铺筑村道,兴建管理区办公楼,助建大峰祖师亭、大峰纪念馆,助修古和平桥。旅泰侨胞吴宏丰多次捐资,为家乡胪溪铺筑村道,兴建自来水厂、老人院,修筑老寨村道,疏浚老溪,重修老寨门桥等,使乡容村貌焕然一新。旅泰侨胞蔡仁初、蔡素和、蔡锡炎,旅法侨胞蔡三河、蔡汉忠等捐资兴建陈店华侨医院。旅泰侨胞林怀初捐资为家乡仙港兴修水利,助建司马浦敬老院、卫生院等。19917月,中国大陆华东地区发生严重水灾,郑午楼亲自率领泰华各社团闻人组成的赈灾慰问团回祖国大陆,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90年代以来,旅泰侨胞陈坤明等捐资兴建田心华侨医院门诊大楼;旅澳大利亚侨胞周泽荣捐资兴建峡山桃溪改水工程及铺筑村道;旅澳大利亚侨胞蔡桂高捐资为仙城榕堂铺筑村道;旅泰侨胞庄振任捐资为峡山上东浦兴建上东健民医院;1997年,旅泰侨胞郑明升捐大米支援祖国大陆灾区;1999年,吴宏丰捐资兴建潮阳妇婴医院;2001年,郑明升再次捐资兴建峡山新东溪桥并配套铺筑东升路,等等。华侨华人慷慨捐输,兴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功德无量,拳拳赤子之心将永载史册。

    

第五节  侨汇及支持经济建设  

    

侨汇  潮人出外谋生,靠出卖劳力和艰辛创业的收入,汇到家乡赡养眷属已成传统。清咸丰二十年(1870),成田简朴“走水客”李阿梅为旅暹华侨带回白银2000多两。咸丰二十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8701908),用银两计付,潮阳年均侨汇156万两。宣统元年至民国23年(19091934),用银元计付,潮阳年均侨汇388万元。民国4年起改用法币计付,年均侨汇33.3万元。民国286月潮汕沦陷,日军封锁海路,侨批受阻,华侨心急如焚,侨眷生活陷入窘境。及后,潮人开办的批局实行联合,先集中侨批、派专人带到香港,改乘渔船抵海丰登陆转至兴宁,再行派送,或带黄金经越南海防芒街转入广西东兴、柳州、桂林、百色、梅碌再电汇兴宁或揭阳复转入潮阳分送侨眷。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发动内战,滥发钞票,货币急剧贬值,往往侨汇未抵家币值已不及半,加上贪官、奸商互相勾结,积压或截流侨批,使广大侨眷蒙受损失,影响华侨汇款的积极性。民国35年至38年,年均侨汇仅为港币43.9万元。

1949年以后,社会稳定,侨汇大幅度上升。19501959年,年均侨汇760万元;19601962年由于大陆物资匮乏,不少侨胞改为寄实物(主要是粮、油、糖),侨汇明显减少,但随着大陆经济形势迅速好转,1963年起侨胞又恢复汇款,侨汇大幅度回升。1978年一年的侨汇达3506万元。1978年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很多侨眷不再单纯依赖侨汇过生活,在侨胞的支持和帮助下,利用各自的优势创办实业,因而侨汇又呈下降趋势。

兴办实业  20世纪以来,广大侨胞支持家乡建设,投资兴办实业,促进祖国和家乡经济的发展。

民国13年(1924),新加坡华侨吴耀如到汕头开办鸿大钱庄,是当时资本雄厚的金融机构之一。还购置“大华”、“大有”两艘轮船,航行于汕头至汕尾之间。民国17年,旅暹侨领李泰初、马雪岩、郑景云等在广州筹建振商银业有限公司。后因时局关系,公司停业,但其“实业兴国”之愿望,代表了广大华侨的心愿。民国18年陈美堂等旅暹华侨在大南山创办三民林业有限公司,植树造林,得到广东省省长朱庆澜的嘉奖。并被委任为惠、潮、梅三州森林督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鼓励华侨来华投资办实业,得到华侨的积极响应。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华侨、华人的心,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委托亲友代理)到祖国各地投资兴办实业,其中,到本地区兴办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企业和“三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达数百家。较大型的有1995年,旅泰侨胞庄振任投巨资于峡山上东浦创建“庄振任工业大厦”;同年,旅泰侨胞林俊生投巨资于两英高堂创办“星星织造有限公司”,等等。“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遍及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电子电器、文具工艺、皮革印刷、机械运输、种植养殖等门类,既解决了大批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为国家和地方增加财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潮南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