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有关精神,汕头市潮南区政府组织制定《汕头市潮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县域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作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支撑潮南区高质量发展。现对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背景和意义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主动服务统筹谋划全域国土空间资源布局,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绿美潮南”生态建设,支撑潮南打造成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支点,传统制造业赋能集聚示范区,汕头南部高品质生态宜居城。《规划》是编制区级相关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基础和镇(街)等下位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
二、《规划》原则
战略引领,全域统筹。落实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增强发展聚集力和辐射带动力,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底线思维,绿色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城市安全,协调人、地、产、城关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塑造更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传承文化,彰显特色。挖掘保护华侨特色等历史文化遗存,延伸城市文化脉络,丰富文化时代内涵,促进潮汕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区镇统筹,规划落地。加强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区镇关系、强化区对镇的经济促进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区镇统筹发展战略,加强规划落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三、《规划》主要内容
(一)发展愿景与目标定位
《规划》以“山水绿色和美富裕新潮南”为目标愿景,努力把潮南建设成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支点,传统制造业赋能集聚示范区,汕头南部高品质生态宜居城。
(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到2025年,国土空间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更加优化,发展质量和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强化沿海经济带战略能级,基本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支点、传统制造业赋能集聚示范区、汕头南部高品质生态宜居城。
到2035年,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建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支点、传统制造业赋能集聚示范区、汕头南部高品质生态宜居城。
展望至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山水绿色和美富裕新潮南”,成为生态优美、充满活力、彰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三)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落实全市“三廊四屏,一核两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一主一新一中轴,三带三廊融多片”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三廊”:依托南海、练江、大南山分别构建的滨海生态廊道、练江生态廊道、大南山生态廊道,严格控制生态廊道内的开发建设,引导生态廊道发挥生态隔离、景观美化和休闲游憩等功能,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一主一新一中轴,三带融多片”:潮南区优势发展空间,其中一主为以峡山街道及司马浦镇部分区域、胪岗镇部分区域形成的潮南中心城区,一新为依托汕汕高铁潮南站打造的高铁新区,一中轴为沿峡新公路形成的城市中轴线;三带分别为以国道324沿线城镇空间为依托形成的城镇高质量发展带,向沿海地区拓展增量空间,协同近岸海域发展空间,形成陆海统筹的沿海高质量发展带,以陈沙公路沿线城镇空间为依托形成的创新高质量发展带,多片为练江滨海生态发展示范片区等多个产业发展片区,塑造潮南重要产业发展空间。
(四)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全区划定耕地保护目标85.51平方公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7.57平方公里。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区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78.63平方公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33.91平方公里。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全区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15.60平方公里。
(五)构建“一带三区”农业空间格局
休闲农业发展带:串联大南山及练江滨海生态发展示范片区的红场、雷岭、井都等镇,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水产养殖、休闲农业等,打造休闲农业发展带。
练江平原高效农业区:位于练江平原地区,以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为主,加强土壤优化和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优化布局水稻、柑橘、胡萝卜、葡萄、蔬菜等平原特色农产品种植及肉牛养殖,加强甘薯、生猪及蔬菜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练江平原高效农业产区。
大南山特色农业区:位于大南山的山地丘陵区,依托绿色山地资源,保障雷岭荔枝、红场茶叶等特色果林种植空间和精深加工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打造以特色林果种植为主,兼具旅游休闲康养功能的特色农业区。
练江口品质农业区:位于练江河口地区,依托集中连片的坑塘水面,保障对虾、鳄鱼等特色水产品养殖空间,推动渔业转型升级,提升养殖品质,延伸水产品深加工业,打造特色水产养殖农业片区。
(六)构建“三廊一绿网”生态安全格局
“三廊”:依托南海、练江、大南山分别构建的滨海生态廊道、练江生态廊道、大南山生态廊道。其中,滨海生态廊道旨在构建以海湾、滨海湿地、红树林等生态要素为主的滨海生态景观带,开展滨海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滨海生态景观功能;练江生态廊道重点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加强生态廊道的空间管控,保障重点河段的防洪调蓄功能;大南山生态廊道重点推进生态公益林维育、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保育工作,着力保护及提升生物多样性,加强受损山体修复,维护山体形态的完整性。
“一绿网”:依托金溪水、秋风水、中港河、峡山大溪、大寮港北港及南山截流组成的6条一级水系以及陈店大溪、陈店截流、西围溪、美仙溪、大寮港南港、伯公头港、新坛港及井都南干渠组成的8条二级水系构建的生态绿网。
(七)优化“三带双心多节点”城镇空间格局
“三带”:以国道324沿线城镇空间为依托形成的城镇高质量发展带;向沿海地区拓展增量空间,协同近岸海域发展空间,形成陆海统筹的沿海高质量发展带;以陈沙公路沿线城镇空间为依托形成的创新高质量发展带。
“双心”:潮南主城区、高铁新区。潮南区中心城区为潮南主城区,是依托峡山街道及司马浦镇部分区域、胪岗镇部分区域打造公共服务综合提升及产业转型的“中心城区”;高铁新区是依托汕汕高铁潮南站打造的高铁新城区。
“多节点”:3个中心节点和5个一般节点。3个中心节点包括两英镇、陈店镇、陇田镇;5个一般节点包括仙城镇、成田镇、井都镇、红场镇、雷岭镇。
(八)构建“一带三区”海洋空间格局
“一带”:滨海生态发展带,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统筹推进海洋资源合理利用。优先保护练江河口、重要浅海滩涂和自然岸线,推进海门渔港经济区、田心湾文旅康养、近岸海水养殖等项目开发建设,保障海洋经济发展。
“三区”:近岸海域发展区、中部生态保育区和远海风电发展区。近岸海域发展区主要位于田心湾,以发展滨海旅游、水产养殖、海砂开采为主,同时保障汕头港海门港区航运锚地用海需求;中部生态保育区主要是重要渔业资源产卵场所在海域,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兼容海上线性空间建设;远海风电发展区重点布局海上风电场,发展海上清洁能源产业。
(九)构筑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空间
构建“2+2+4+N,即两带、两平台、四个产业集聚区、N个产业重点片区”产业空间格局。“两带”为练江流域生态休闲带(承接市级传统产业提升带)、大南山绿色康养带。“两平台”为练江滨海生态发展示范片区(承接市级滨海产业发展带、落实市级传导的市级潮南井都产业发展片区、区级练江产业片区)、南山智慧产业片区(落实市级传导的区级潮南两英发展片区)两个产业发展平台。“四个产业集聚区”为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口腔用品产业集聚区(落实市级传导的潮南北部产业片区)、精品文具产业集聚区。“N个产业重点片区”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珠宝首饰深加工集聚区(钻艺文化)、大健康等重点产业片区。
统筹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全区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不少于22.7平方公里。同时,建设潮南“2+2”多类现代服务业集聚空间,“2”为依托潮南区峡山商圈及高铁新城的综合商业服务片区。“2”为沿G324及陈沙公路建设辐射周边乡镇综合商业空间。
(十)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构建“区级—镇街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规划布局1处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即潮南公共服务中心;11处镇街级公共服务中心和232处社区(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教育设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千人学位数分别不低于40座、80座、40座和30座。
医疗卫生设施。人均医疗卫生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8平方米,千人床位数不少于7.5床。
文化设施。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
体育设施。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不低于0.6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9平方米。
社会福利设施。人均社会福利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其中人均养老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2平方米;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不少于50张。
(十一)构建高效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综合交通发展体系。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升级、构建高效综合交通体系、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建成“五横五纵三环相嵌”覆盖全区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支撑潮南区全面融入汕潮揭交通网络。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能级。预留田心湾1处港口;规划建设“汕头至汕尾高铁”铁路客运站场;保留峡山街道、陈店、仙城、两英、成田、雷岭、陇田汽车客运站等7处,规划新增潮南站、井都、龙岭汽车客运站等3处;预留田心湾1处通用机场。
构建高效互联综合交通网络。规划构建汕头至汕尾高铁,预留汕普城际、潮南站至潮汕机场城际线位,形成“二横四纵”的高速路网。
(十二)打造安全韧性的市政公用设施体系
构建多元保障的城乡供水体系。规划7座水厂,保留潮南引韩泵站、补全各镇给水泵站,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
建立绿色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规划500kV变电站1座,220kV变电站6座,110kV变电站25座,完善天然气廊道和燃气设施布局。
构建融合泛在的通信设施体系。实现5G网络全域覆盖、全域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全覆盖。
建设绿色循环的固体废物处置体系。规划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卫生填埋场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1座,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完善全域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规划8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100%,提升再生水利用率至20%以上,建设海绵城市。
(十三)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强化自然灾害预防与抵御能力,完善城市安全综合管理,建立现代化城乡综合防灾减灾系统,提升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增强城市防灾能力。
提升海洋灾害抵御能力。提高防潮海堤设计标准,强化巡查和防御,完善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提高流域防洪(潮)排涝能力。潮南区堤围按50年一遇设防标准,加强城镇防洪治涝建设,中心城区及其他区域的内涝防治标准不低于30年一遇。
提升地质灾害抵御能力。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建立健全防治体系。
健全抗震避难场所和救援疏散通道系统。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建立多层级的避难场所布局,构建多通道的避震疏散系统。
提高城市韧性和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立全方位消防安全体系,提升人防工程建设水平,加强重大危险源管控,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空间体系。
(十四)打造承载全区综合功能的中心城区
打造“一带一廊、一轴一环七核”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带”:国道324沿线城镇空间为依托形成的城镇高质量发展带;“一廊”:依托练江构建的练江生态廊道;“一轴”:沿峡新公路形成公共服务功能构成的潮南城市中心轴;“一环”:沿北环大道形成的综合服务环;“七核”:峡新文体服务核、北环商贸核、塔山休闲核、政务服务核、健康服务核、司马浦综合服务核、胪岗综合服务核。
塑造江城相融、景田相交的城乡总体风貌。在总体空间形态统筹下,构建现代都市风貌区、城镇综合风貌区、现代产业风貌区、滨江景观风貌区、滨海景观风貌区、田园乡村风貌区、山林景观风貌区七大城乡特色风貌分区。
优化中心城区国土空间用途安排。优化中心城区土地使用布局规划,明确国土空间的主导用途。优化居住用地布局,以稳定提升宜居水平、促进职住平衡为目标,完善居住用地供应,规划居住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比重控制在54%左右。优化绿地和开敞空间布局,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城乡绿地体系,规划人均绿地面积不少于18平方米。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构建“镇街级—社区级”社区生活圈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实现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90%。
统筹中心城区城市四线划定与管控。划定城市蓝线1.52平方公里,城市绿线1.09平方公里,城市紫线0.001平方公里,城市黄线0.28平方公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