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陇面线制作技艺
长陇面线制作技艺是潮汕地区一项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长陇面线制作技艺十分考究,整个过程均为纯手工、纯天然制作而成。为了能在最适宜的天气到户外晒面,技艺人一般从凌晨三四点开工,经过和面、切条、搓细、二次搓细、上面、首次拉长、拉长定型、收面、蒸面九道工序,才能完成。正宗的面线为纯手工拉成,面身细如发丝,煮熟后入口绵软,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二、潮南振武中医正骨复位技艺
潮南振武中医正骨复位技艺是潮南区振武医院招牌骨科治疗方法,是蔡家祖传骨科治疗方法,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一种对骨折、关节脱位、筋伤等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潮南振武中医正骨复位技艺强调“以柔克刚”,通过轻、重、缓、急的手法,达到“复位”的目的,减轻患者痛苦。百年传承,让潮南振武中医正骨复位技艺愈加成熟,在继承发扬中医手法及药物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展针灸、推拿、正骨、理筋、整脊、针刀、冷疗、神经阻滞术、放血等疗法,发扬百年中医骨伤的特色优势。
三、东盐粿品制作技艺
粿品,在潮汕食文化中历史悠久。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至潮汕,按祖籍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果品,而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粿”成为潮汕地区民间习俗祭神拜祖的必备贡品。粿品制作的每道工序都是由前辈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求精工细做。粿品种类繁多,潮汕民谚云“时节做时粿”。粿品,不仅是精美食品,而且更凝结着一种潮汕人文精神。
四、禾皋麻叶熨制技艺
麻叶是潮汕地区传统的一道美味保健菜肴,位于粤东大南山北麓的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禾皋村是甜麻叶的原产地,麻叶几乎是潮汕家庭每家每户必备家常菜,也是潮汕人从小吃到大的家常菜。两英镇禾皋村有几十年的种植麻叶的实践,已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较大的种植规模,禾皋村麻叶种植户们精耕细作,从播种、种植、施肥、采摘、麻叶烫制方面总结出了一套丰富经验,形成了成熟的麻叶熨制技艺。
五、井都那哥鱼丸制作技艺
井都那哥鱼丸是以井都本港的那哥鱼为原料,经精心制作的海鲜小吃。鱼丸的形状分为连颗圆盘形和单颗粒两款(当地人习惯称“连丸”和“汆丸”)。以味道鲜美、口感香脆而闻名。汕头市潮南区井都镇地处南海之滨、练江下游的海门港湾,古属潮阳县域。早前,“靠海吃海”的先民在生活中创造出许多海鲜的烹制技艺,“那哥鱼丸制作技艺”在当地流传已久。
六、陇美大漆技艺
大漆技艺,是应用天然漆油漆木制品的技艺。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前,从漆到器,从技到艺,大漆技艺经历了深厚漫长的文化滋养,已成为中国美轮美奂的艺术样式。陇美大漆技艺,源于古老中原漆艺,清朝中期形成独特风格。陇美大漆有独特制作技艺和流程,包括炼漆、打底、上漆、推光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有“七灰八漆”之说,整个过程一至两个月时间。其应用十分广泛,有家具、龛、茶橱、屏风、挂屏、摆件、漆瓶、椟、馔盒、果子盒、笔筒等生活物品。
七、蔗熏鸭脯制作技艺
相传清朝年间,潮汕地区一带盛产甘蔗。勤劳节俭的潮汕人想出将废弃的甘蔗渣作为燃料,燃烧甘蔗渣烟熏鸭肉,味道竟出奇的好,鸭肉带甜,入口甘香满盈。从此这道菜肴就这样在潮汕地区流,已有三百多年之久。由于时代转变,蔗熏鸭脯成为潮阳潮南当地一种标志性的美食名片,成为送礼的手信,也是广大海内外潮汕侨胞解乡愁的家乡特产。
相关稿件:
汕头市潮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